導語

心中的某個遠方,總在南方或北方。
南方孕育了她的血液,北方重塑了她的骨骼。
細膩與粗獷的碰撞,溫婉與豪放的融合。
張抗抗用優美又富有思辨的語言,記錄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各個地域的發展、傳承,以及在其影響下呈現出的各地人們的真實生活和心路歷程,讓人不由憶起自己的故鄉,念起那些到不了的遠方——無論是南方或是北方。
內容提要

本套書是張抗抗的散文自選集,收錄了張抗抗二三十年來創作的與南方、北方這兩個地域主題相關的散文,其中還包括一些其散文新作,具有文化散文的特點。作為一個出生在杭州,在杭州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后,離開南方去北方生活的作家,張抗抗有著特殊的創作視角,既能以北方人的視角看南方,也能以南方人的視角看北方。她以敏銳的藝術嗅覺感覺時代行進的腳步聲,追求作品的藝術風格的建立與完善,提升思想的深度與哲學意蘊。
作者簡介
張抗抗(1950年— ),生于杭州市,1966年杭州市第一中學(現為杭州高級中學)初中畢業。1969年赴北大荒農場上山下鄉,在農場勞動、工作8年。1977年考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專業,1979年調入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至今,F為一級作家、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第七、八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字著作權保護協會副會長。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2009年被聘為國務院參事。已發表小說、散文共計600余萬字,出版各類文學專著近90種。代表作: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赤彤丹朱》《情愛畫廊》《作女》《張抗抗自選集》5卷等。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優秀中篇小說獎”,“莊重文文學獎”,“第二屆全國魯迅文學獎”,三次蟬聯“中國女性文學獎”。多次獲“東北文學獎”、“黑龍江省文藝大獎”“精品工程獎”。曾獲“黑龍江省德藝雙馨獎”,“第十二屆中國人口文化小說金獎”,“第二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以及全國各類報刊、雜志獎。2015年獲“第四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保護金獎”。有多部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曾出訪南斯拉夫、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俄國、馬來西亞、日本、印度,進行文學交流活動。
目錄
南方
第一輯 西湖的女兒
橄欖
母校
“北佬”看杭州
楊公堤隨想
說綠茶
重識錢江潮
文學夢想開始的地方
西湖記憶 (三則)
第二輯 能不憶江南
衢州一絕
西施故里
同里之思
吳地三塑
跨海一躍
君子不獨樂
湖州韻味
云和梯田
烏鎮的倒影
松陽探秘
江寧悠谷
宛若剡溪
仰視縉云
第三輯 搖到外婆橋
夜航船
水鄉三題
德清外婆家
清秀仁德之地
下渚湖濕地探幽
防風神茶
人蹤史跡·文化密碼
洛舍·漾
第四輯 悠悠南國情
新會印象
南望長喬
不見榕樹
西山小集
傣家風情
瀾滄江溯水
幔亭山房夢游
嚼檳榔
紅樹林思緒
女兒湖隱喻
重慶之最
天生三橋
江門是一扇旋轉門
北方
第一輯 雪原·綠野
地下森林斷想
北方的仙人掌
熱石頭
大江逆行
乘槎河上下
一個南方人眼中的哈爾濱
火山沉默
遙遠
林中記事
沒有春天
白色大鳥的故鄉
初識明月島
金上京鏡像
北國邊地紀行
五色城徽太陽島
第二輯 長城·槐花
窗前的樹
山野雕塑
山野現代舞
鸚鵡流浪漢
鷲峰鸚鵡
鵲巢
瞬息與永恒的舞蹈
高山流水聽詩琴
邊緣與跳脫——有關HAYA的傳說
第三輯 大漠·西域
鳴沙山聽沙
海市
繽紛西域
滴水葡萄溝
天山向日葵
蒙古房子
草原之路
風過無痕
石砌的史書——阿斯哈圖
驚嘆克什克騰
西拉木倫河漂流
天邊草原芍藥谷
前言

我曾說過自己是個“跨地域”作家,也是一個故鄉在遠方的“無根”作家。我不是井,我是一條河,一條從廣東發源,流經江南,一直流向了遙遠的東北平原,最后輾轉回到北京的“運河”。
由于“運河”一路補充匯入的水源,氣質(水質)有點渾濁不清,就像我的口音。南方人說我已經是個“北佬”,而北方人總是很快就發現我不是“永定河”“潮白河”,而是起自杭州的運河(不敢加“大”字)。
我這條載著各式人物、載著自己載不動的憂思的“運河”,幾十年緩緩流過很多地方,水流經過之處,船頭沖開的浪頭,船槳劃開的水跡、水線其實都嵌留在岸上。河水繼續兜兜轉轉往前,岸邊四時不同的風光總是吸引我的視線,使我無法停下來成為一個湖泊一汪池塘或一口井。盡管國外有不少偉大的作家一生都住在某個偏僻的小鎮,就像有人一生都在同一個地方打井,但也有人一生像一條河一樣流淌。如今人生已過大半,很多事情都已無法重來,我只好安慰自己定下心來,做一條寬闊平緩的運河了。
如若把我的人生地理節點連接起來,是一條長長的斜線:廣東—杭州—黑龍江。中年以后,斜線回返,到達北京并停留下來,目前已長達三十多年。
很多人不明白我怎么會和廣東扯上關系,但我的父親和奶奶爺爺確實祖祖輩輩是廣東新會人(現劃歸江門),我的祖籍當然就是廣東啊。我的爺爺和大多數廣東人一樣外出謀生,但他沒有下南洋,而是去了上海。我父親在上海虹口區的廣東人子弟小學受教育,抗戰時期成為一名進步青年記者,在浙北敵后來去時,在德清洛舍小鎮,與一個進步女學生結識并相戀。這個女學生后來成為我的母親。
1950年,我在杭州出生并度過了少年時代。十九歲離開杭州去北大荒農場上山下鄉,20世紀70年代開始自學寫作,二十七歲到哈爾濱上學,后來留在哈爾濱工作,在東北的時間長達十四年。三十三歲以后在北京定居至今。算下來,我在北方生活的時間,早已超過了南方。我生長于南方,成長于北方。
厘清以上的來龍去脈,就是這套散文集《南方》《北方》的由來。
中國當代文學一直到“尋根文學”那個階段,才開始重新審視并探討地緣文化因素對作家及作品生成的影響。不同的地理和氣候環境產生的文學作品,除了方言俚語之外,真正的差異在于內在的氣韻,氣韻的運行不是通過故事,而是通過語言文字來體現。南方溫暖富足,空間相對狹隘,沒有巨大的氣候壓力和緊迫感,情感細膩溫婉,語言也因此變得甜膩而瑣碎。而北方的曠達與寒冷,使得人們渴望熱切的交流,痛快淋漓的宣泄,故語言粗獷豪放,具有天然的幽默品格。20世紀50年代后,進入“語言大一統”時期,南北語言趨同的年代,就像“男女都一樣”。近年來,南北文學的差別逐漸加大,有了更多“只能屬于那個地方”的作品。幾十年歷練下來,如今我寫江南的故事,通常使用帶有江南情致的句式,比如《赤彤丹朱》《把燈光調亮》等。而在書寫北方人物的時候,則用北方的語氣和腔調,例如《作女》《在北京的金山上》等。而《情愛畫廊》這類“雙城故事”,則兩種語言交替。對于這種切換,我已經駕輕就熟。在我剛完成的長篇新作里,將有更多展現,可謂來去自如,游刃有余。南北方兼具的“跨地域”寫作,帶給我莫大的創作樂趣和語言快感。
我雖然已在北方生活了幾十年,但由于每年都回杭州探親或采風,對江南并不陌生。我對母親的故鄉德清始終保留了美好的思念之情,對浙江的美麗山水及人文歷史傳統,一直抱有親近感和認同感。只是常年在北京,南北文化錯雜,國外和國內的許多地方都會吸引我的注意力,西北和東北、廣東和西南,視野內的景物太多,江南僅是其中一角。然而大半生兜兜轉轉,最終發現除去國外紀行,我所有的作品,可歸結為兩大板塊:南方與北方。
那些“小說”之外我親歷的種種美景美地,千里萬里之遙,南方北方之異,南北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在我幾十年來大量的散文作品中,都留下了鮮明的印記。那些真實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留在我的散文作品里。
很多年前,我曾打過一個比方,杭州是我的原生血肉,黑龍江是我的骨骼,北京是我的大腦和心臟。我在黑龍江鍛煉了成長期的骨骼硬度,在北京這個大氣象的都市里,訓練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杭州對于我,是一個休憩補血之地。
在中國,如我這樣“跨地域”的作家相當不少,然而,如我這般一年年記錄下南方和北方文化如何滋養了自己的作家,也許并不很多。
很多年來,我一直想把自己這些“文化散文”進行分類,把我幾十年來寫的所有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散文,分成《南方》《北方》兩部散文集。我可借此回望、審視自己寫作的本源與變化,讀者也可借此看到地域文化在一個作家身上發生了哪些潛在的影響,如何塑造或修改著一個作家的文化基因。在我看來,即便是那些地域落差極大的作品,作家對生活的愛與思考也是恒久不變的。地域對于一個作家并非是決定性的,重要的是文學品質和思想內涵。
感謝浙江文藝出版社圓了我這個夢。編完稿子后我才發現,幾十年來,這竟然是我在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套書。
現代人熱愛行走或遷徙。我愿南方或北方的讀者,都能從這部書中獲益。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橄欖
冬天從這里奪去的,
新春會交還給你。
——海涅
那一片密集的橄欖樹林,佇立在黃褐色的山坡上,樹梢上似乎掛著幾片低低的灰色浮云。雖值冬令,樹葉兒仍是青蔥蒼郁。然而在那油綠的葉片下,秋天綴滿枝頭的尖尖小果,早已被采摘得一千二凈,連一顆也不曾剩下。它們真是一顆也不曾剩下嗎?我愿走遍這片橄欖林來找到它們?墒,我知道,我是再也不可能找到他了。因為“我沒有看見過他的臉,也沒有聽見過他的聲音,我只聽見過他輕躡的足音,從我房前的路上走過”。我到哪兒去尋覓他呢?實在我連他的模樣也記不得了啊。在我三十歲已然紛亂的記憶中,他像崇山峻嶺中的一條小溪流,隱沒在遮天蔽目的林木深處,只在偶爾的一瞥中,能看見溪水的閃爍,卻找不到它的來源,也尋不見它的去路。有時候,他好像在我的生活中永遠地消失了?墒,在那意想不到的瞬間,他又清清楚楚地站在我的面前。想要忘掉他是不可能的,盡管我早已不記得他的名字……
我徘徊在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林中,于是,那多年前嘗過的橄欖——小小的、生脆的青果,那甜津津的苦味,又從嘴邊汩汩地流進了心底……
“給!”他的一只大手掌攤開在我的面前,手掌上似乎滾動著什么。我不想看,我正在傷心地哭泣,劇烈地抽動著肩膀。淚珠兒沾濕了胸口的紅領巾,又掉落到化妝室的地板上。
“給!”他堅持說,一只手頗有耐心地伸在那里。我不想理他,我不認識他。大概是業余廣播劇團新來的學員。他也想和大伙兒一起來嘲笑我嗎?我今天上臺朗誦詩時,就算念錯了幾個地方,能怪我嗎?導演昨天才給我詩稿。我繼續哭著,似乎要讓全團的人都知道我的委屈……
“哎喲,小姑娘,你的眼淚是咸的,我的果子是苦的,可是。你想不想試一試,眼淚也許會變甜哩……”
他說什么?嗓音像低沉的巴松。
我抬起頭來,面前是一個細高個兒的男青年,穿著一件洗得發白的舊拉鏈衫。他的手掌上有幾顆綠色的、橢圓形的小果。
“生橄欖?”我搖搖頭,它太苦啦……
“苦,是嗎?”他聳了聳肩膀,嘆了口氣,“大人們都不喜歡苦的東西,小姑娘也不喜歡……可是,苦和甜難道是可以截然分開的嗎?你吃橄欖,好像苦,一會兒就變甜了,它會變,相信嗎?”
我咂咂舌頭,好像舌上流過了一種甜絲絲的味道。我不情愿地把他的橄欖塞進嘴里去。多奇怪呀,它真的會變哩,它比眼淚的咸味好多了。我為什么要哭呢?多沒出息。下次演出,我不也會變出一首頂漂亮的詩來嗎?我嚼著小青果,瞧著他,破涕笑了起來,他也笑了,像一個溫和的大哥哥。
演出結束了,汽車送我們到電臺門口。電臺離我家兩站路,每次我都自己走回去。
“不害怕嗎,小姑娘?”他跳下車,朝我走過來。
怎么不害怕呢?今天太晚,都十點多鐘了。
“我正好和你同路!”他說。
我在他旁邊蹦蹦跳跳地走著,哼著歌,已經忘記了幾小時前的不快。那橄欖真好?伤@會兒為什么變得這么嚴肅了呢?
“你的詩一共十六行,念錯了三個字,漏掉了一句!彼f。
我吐吐舌頭。
“教室的室,應念shi,不是shi;蜘蛛的蜘,應念zhi,不是zi,南方人總是zh——z不分的!
“shi—shi,室!蔽页蠲伎嗄樀啬畹,“怎么能把所有的字都記住呢?”
“查字典呀,一個一個地查!彼目跉,好像在大提琴的弦上用了加倍的力氣。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