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李銀河編著的《一個無神論者的靜修》,講述她的內心在現實和超然之間,一次次的矛盾和掙扎。作者寫作此書時,已是退休后隱居鄉間或海濱時所作,文中既有梭羅式的自由沉思,又有?率降募で,還有海子那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灑脫。而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得以比較真實地保持了它的本來篇幅、風格、內容,對于一位有爭議的知識分子來說,這是很幸運的。希望讀者們能通過她,感受最真實的李銀河老師。
內容提要

李銀河編著的《一個無神論者的靜修》是一本真誠感人的心靈悟語、散文隨筆集。李銀河退休后離開喧躁的北京城,隱居鄉下或海濱時,每日獨對日月星辰、海浪潮涌、四季輪轉,寫下這些文字。作者自言,“我是個冥頑不靈的無神論者,難道我就不可以有精神生活?我準備在此記錄我的靜修心得,因此將此書定名為《一個無神論者的靜修》。其中所有文字只是直抒胸臆而已,并無探索哲學、啟迪大眾之意。這本書是我與自己內心的對話,是我內心矛盾、掙扎的記錄。我想,正因為這一點,或許能夠引起他人的共鳴!边@些心靈悟語,從無神論信仰入筆,既寫了靜修生活和心得,并對存在、自由、激情、愛情、快樂、生死等反復思考,充分體現一位大學者的內心細膩情懷和理性哲思。這部作品風格清新、大氣從容,不僅有梭羅的超然、羅素的自由、海子的自然,還有叔本華的虛空和?碌募で。
目錄
前言
第一季 讓心追隨梭羅
做個無神論者
信仰的功能及其替代品
世俗修行的三個目標
具象的修行與抽象的修行
我的修行
參透與成佛
精心呵護自己的心靈
擺脫紛繁世事
我心追隨梭羅
修行就是為欲望設限
人生應追求什么
靜心
清心寡欲
參透之后
完全超脫
看破紅塵
出世與入世
凈化心靈
斤斤計較
如果不需要吃飯
第二季 存在與意義
獨處·悠閑·靜修
芝麻人生
挑戰幽靈島
生之歡欣
學著去死
死亡準備
不朽與必朽
人生滋味
生命的度數
最難以忍受的活法
你有的就是你要的
要不要奮斗到死
徹底的思考
注視生命的流逝
論生存危機
追思與感悟
花開花落
終極問題的追問
我們生存的世界
時間的痕跡
緊張與焦慮
占有還是存在
你知道你多有名嗎?
如何看待名利
自然的與人為的
一味追求拔尖是幼稚病
什么是哲學?
心中的恐慌
第三季 我心自由飛翔
如何獲得自由
自由與必然
自由與選擇
第四季 愛是最佳生存狀態
論異化
論激情
激情之愛的稀少
激情為什么不可持久
激情是人生中最可寶貴的
要激情還是要平靜
愛是最美好的生存狀態
沉浸在愛之中
對內心的好奇
對人充滿愛
愛情與自由
相認瞬間的甜蜜
愛是病嗎?
故意陷入愛情
超凡脫俗的精神之愛
精神之花
愛之包容
喜歡·愛·喜愛
在情感類型上的男女之別
偉大與張力
壓抑與升華
論欲望
理性與非理性
心如止水,心如沸水
小愛與大愛
第五季 快樂優雅地活著
怎樣才能得到快樂
怎樣才能保持好心情
有限的快樂與無限的快樂
人生三樂
因存在而快樂
陽光與陰霾
痛苦與快樂
心中的狂喜
抽象與具象
生存原則
知足常樂
不與人比,不與己比
大環境與小環境
保持生命活力
保持內心沖動
世間最美好的事物
世間最有趣的事物
寧靜與優雅
向往優雅的生活
生活質量三維度
從容不迫
空閑時間
萬物皆備于我
為什么做事
細細品味生活
悠閑與文化
上帝的花園
為什么寫作
徹底地自說自話
前言

作為無神論者,可不可以有精神生活?很多人質疑這一點,以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可以有精神生活,無論是信上帝還是信佛。許多科學家(甚至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酵砟甓紩б雷诮,他們明知神并不存在,只是需要精神生活而己。
可惜我是個冥頑不化的無神論者,難道我就不可以有精神生活?我準備在此記錄我的靜修心得,因此將此書定名為《一個無神論者的靜修》。其中所有文字只是直抒胸臆而己,并無探索哲學、啟迪大眾之意。說白了,就是我的自言自語,自說自話,是自己與內心的對話。
我的心中一片空曠。
每天早晨,我在海灘上散步,聞著微帶腥味的空氣,海風拂面。低低的灰色雨云在空中走得很快,這是在大城市中絕對看不到的景象。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遠處的海天相接處那條分界線被晨霧弄得時隱時現,我的心中一片空曠。
夏天下午,我泡在溫暖的海水中,把頭舒舒服服地枕在那個巨大的游泳圈上,望著天上的云和無邊的海。我的心中又是一片空曠。
有時,我嘗試想象宇宙。在無邊無際的宇宙(有一種理論說,宇宙是有邊的,真是匪夷所思)中,無數的星球在虛空中游蕩。其中有一些星球上是有生命的,就像地球一樣。這些生命有的活得時間很短,比如蜉蝣,早上出生,晚上就已死去;有的活得時間較長,比如人,一般能活80多年,也就是3萬天上下。在從古至今數以億計的人相繼死去之后,地球照樣不緊不慢地自轉公轉,好像這些人并沒有存在過一樣。從宇宙的范圍來看,一個人的存在與逝去,甚至地球這個星體的存在與逝去都毫無意義,也就是說,沒有一點重要性。想到這里,我的心中像宇宙一樣空曠。
在我凝思時,生和死的界限模糊起來。人死之后,將和這天空海洋融為一體。在我死后,我的血和肉跟骨頭分離開來,化為細胞,消散在泥土中、空氣中和這無邊無際的海洋中。對,海洋。就在此時此刻,我萌生了將來要海葬的念頭。我的身體先在火中化為灰燼,然后被拋灑在空中,最后飄落無邊無際的大海。我回到了我來的地方。
那個我,從宇宙的角度看沒有一點重要性,然而對于我來說,它卻無比重要,無比珍貴。這本書是我與自己內心的對話,是我內心矛盾、掙扎的記錄。我想,正因為這一點,或許能夠引起他人的共鳴。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網上傳著一個所謂希拉里“唱衰”中國的講話,其中講到,幾十年后中國會成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因為移民把錢都帶走了。還講到,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因為我們沒有信仰,沒有內心約束,所以什么壞事都能做得出來,不會覺得內疚。許多人分析這番講話是假的,因為一位外國政要不會這樣不含蓄地批評另一個大國及其國民。不管此話是真是假,其中關于信仰的說法還是值得認真思考一下的。
中國沒有國教是事實,有人說儒教可以算中國人的信仰,但是它遠未達到基督教在西方國家中的地位,而且嚴格地說,它也算不上一個宗教。沒有宗教不一定能成為一個民族衰落的原因,中華民族在沒有普遍信仰的宗教的情況下繁衍傳承幾千年,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從未中斷的文明之一,就是一個確鑿的證明。
另外,世界歷史表明,不同宗教派系的沖突為這個世界帶來很多戰爭和災難。人們因為信仰的不同而相互殺戮、討伐,每種宗教的信徒都想把自己的信仰強加給別人,結果是人類慘遭荼毒,血流成河。古有十字軍東征,今有非洲的部族仇殺,美國有911(幾千人罹難),中國有朱家河教案(也是幾千人罹難),都和宗教信仰有關。
然而,沒有宗教信仰對于一個民族來說,的確有點問題,那就是宗教信仰的兩大功能不起作用,只能靠世俗的有相同功能的機制來替代。宗教的兩大功能一個是為人生提供意義;另一個是提供對人類行為的內心約束;浇烫峁┨焯眯叛,人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是有意義的;人想做壞事的時候會因為害怕死后下地獄而有所克制,即使不會被人抓到,也會隨時感覺到上帝之眼的監督。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會說:如果沒有了上帝,豈不是什么壞事都可以做了?
中國人不信天堂地獄,靈魂不死,但是中國人用祖先崇拜取代了宗教的兩大功能,讓自己在后代的身上繼續存在,來解決人生意義的問題。自己的生命會在后代的生命中延續,在這個信念之上,中國形成了家庭本位的文化(相對于西方的個人本位的文化),祖先崇拜、傳宗接代、香火繼承為中國人提供了人生的意義。這一世俗信念不僅使得中國文化綿延不絕,而且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至于宗教的內心約束功能,的確是比較難辦的,不然也不會出現當前社會大規模的信用危機:一些人抱著只要不被人抓到就可以做壞事的心理,使得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食品安全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大問題,大家都在抱怨食品監管部門工作不力,其實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不勝防。既然沒有宗教對人類內心的約束,就只能靠提倡世俗道德和法律監管這兩個辦法了。幾千年的社會秩序是怎么維持下來的?在正常年景,中國社會并沒有陷入人們互相戕害天下大亂的局面,靠的是世俗的道德和行為規范的約束,仁義禮智信,五講四美,八榮八恥之類,以及法律對犯罪行為的制裁。
總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也不一定是一個毫無希望的民族;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很可怕的人。生命的意義可以由哲學家和世俗信念來提供(很多哲學家如存在主義哲學家,提供的信念是生命根本沒有意義,這個道理想明白了也沒什么太可怕的),對行為的內心約束可以由世俗的道德來提供。中國這樣過了幾千年,我們的民族還不是活得好好的?所以,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繼續做個無神論者,而不必非去皈依什么宗教。P15-17